牙齒不只要刷更要洗!定期洗牙遠離牙周病

你有多久沒到診所洗牙了呢?

你可能聽說過洗完牙會讓牙縫變大、傷害琺瑯質,但這些都是錯誤的迷思。洗牙其實就像大掃除一般,能幫我們根除平常清不掉、藏在隙縫的髒污,預防蛀牙、牙周病等狀況。因此想要維持健康的牙齒,不只三餐飯後要勤刷牙、用牙線,定期洗牙也是必要的。


為什麼要定期洗牙?

我們每天進食後,難免都會有食物殘渣停留在牙齒表面、牙間隙、牙齦與牙根之間的牙齦溝,就算我們認真做好牙齒清潔,還是會有無法百分之百清潔的死角。

這些未能及時清除的食物殘渣,會與口水、口腔中的細菌相互作用,在牙齒周圍形成牙菌斑。牙菌斑只要在口腔停留2~3天未能清除乾淨就會從齒縫、牙齦溝開始堆積,並和口水中的鈣化物質作用,形成牙結石。牙結石初期是偏黃的乳白色軟垢,但隨著時間會慢慢形成厚實堅硬的牙結石,這時就沒辦法靠刷牙將它清除,需要靠專業牙醫師的幫忙。

且牙菌斑及牙結石上依附了許多細菌,會釋放有毒的酸性物質,長期下來容易侵蝕口腔,造成紅腫出血、牙縫變大、牙齦萎縮、牙齒鬆動等口腔問題,是牙齦炎、牙周病的主因。建議固定半年至一年便主動至牙科診所洗牙(健保每半年有給付一次),徹底清除難纏的牙結石,以維護口腔健康,免除牙周病的困擾。

洗牙會傷害牙齒嗎?

許多人對洗牙會抱持著懷疑態度,因為洗牙之後的一些症狀都感覺像是牙齒受到傷害。但其實洗牙清掉結石後,都只是讓牙齒露出當下最原本的狀態而已,並不會進一步傷害到牙齒本身。

洗牙正式的名稱為「結石刮除」,但它既不是用水洗也不是用機械直接刮。牙醫師通常是用「超音波洗牙機」將牙齒周圍無所不在的牙結石「震除」,用超音波震除結石不僅能做到徹底的清潔,也不會傷害牙齒琺瑯質。只有少數嚴重的牙周病患者,才會需要使用牙周刮刀來刮除牙齦下的結石。

洗牙時若出血,別怪牙醫師技術不好!那是因為牙齦為了對抗牙齒上的細菌而發炎,發炎腫脹後變薄的表面只要一受到刺激(刷牙或洗牙),就容易流血。當牙結石清除乾淨,牙齦不再發炎腫脹,流血的狀況就自然會改善。

有些人感覺洗牙後,牙縫變大甚至牙齒會搖晃鬆動,這種情況其實是是牙結石和細菌造成的。當牙結石堆積嚴重時,細菌攻擊會漸漸讓牙齦發炎、萎縮,導致牙周齒槽骨被吸收。但緊包牙齒、填滿牙縫的牙結石讓你毫無察覺異狀,直到結石被清除後,自然露出被侵蝕的牙齦與裸露的牙根,才會看起來牙縫變大,失去根部支撐的牙齒也才會感覺鬆動。

若是覺得牙齒對冷熱變得敏感甚至酸痛也不用擔心,那只是短暫的現象。洗牙後約2~4天,只要做好口腔清潔,避免接觸過冷、過熱、高糖分的食物,待牙齦組織會慢慢恢復後,敏感問題就能緩解。

這些族群洗牙前要特別注意

適度清除牙結石有助於口腔保健,但以下幾類族群洗牙時可能存在較高風險,建議先諮詢醫師以確保安全:

先天性心臟病、曾患細菌性心內膜炎、置換過心臟瓣膜者:
若洗牙時細菌從傷口進入血液、流至心臟,可能使病情惡化。另外超音波也可能會對心律調節器造成影響。

凝血功能異常、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者:
洗牙時可能較不容易止血。

慢性肺部疾病:
洗牙時飛濺的小水珠容易刺激患者的氣管,加上喉嚨可能有黏稠分泌物,都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。

高血壓、高血糖者:
建議當日先服藥完畢再告知醫師目前病情控制與用藥狀況,避免感染風險。

另外,嚴重的口腔疾病不只在孕期會較不方便治療且可能影響胎兒,因此維護口腔與牙周健康更是孕婦需要注意的優生保健重點,建議可以每三個月洗牙一次。

定期洗牙不只可以去除牙結石,還能順便檢查牙齒狀況,及早治療蛀牙、牙周病,所以大家別錯過健保給付每半年洗牙一次的好機會。若是誤信洗牙會傷害琺瑯質、讓牙縫變大、讓牙齒敏感等迷思,而不願意洗牙,反而有可能危害口腔健康喔!


了解更多

你牙齒刷對了嗎?正確觀念給你一口好牙

You May Also Like

腳麻

腳麻怎麼走?認識腳麻原因及改善方法

痔瘡治療與預防

長痔瘡好尷尬?了解痔瘡的治療與預防

老是火燒心、胃酸過多,改善胃食道逆流這樣做!

高齡族肌肉流失?想養好肌肉,這2個一起吃更有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