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好像生病了!要看精神科還是心理諮商?
精神疾病 ≠ 不正常
天后李玟因為憂鬱症謝幕精彩人生,令大家遺憾不已!在無限惋惜之時,我們也應注意:心理方面的疾病真的不容忽視!
然而,過去大家談到「精神科、心理諮商」,總是帶著負面印象。不明白「心理也會生病」,傾向解釋成「都是想太多」、「不夠知足」,甚至認為是精神不正常的「神經病」才去看精神科。
其實,長期遭受汙名化的精神疾病,就如同生理上的感冒、慢性病,患者遍布男女老少;也與生理疾病一樣,需要尋求專業管道治療。
我需要看醫生嗎?
當你感受到莫名焦慮、難以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、壓力過大、睡不好、對原先有興趣的事物失去動力,那麼就應該考慮就診。或者,也可以先參考簡易的憂鬱量表,如董氏基金會台灣人憂鬱症量表、簡式健康量表(心情溫度計)等等,先行檢測自我狀態。
如何尋求就診管道?
因為心理狀態而尋求醫療協助是很正常的事情,不應諱疾忌醫!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需求,在關鍵時刻向外求援非常重要,有助於掌握病情,讓自己得到更妥善的治療。決定尋求診療管道後,可依據交通、預算等考慮治療方式。
就診的選擇
心理狀態診療可分成「身心科(精神科)」和「心理諮商」。
身心科(精神科)介紹
因為「精神科」在大眾心中存有負面、令人害怕的刻板印象,所以近年來逐漸更名為「身心科」。
身心科提供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,常見的診治症狀有:自律神經失調、失眠、食慾不振、憂鬱症、焦慮症等等。受限於看診時間,雖然大部分身心科醫師受過心理治療訓練,但還是無法像心理諮商一樣提供完整的晤談協助。
心理諮商介紹
心理諮商由心理師執行,又分為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:
➢諮商心理師:與患者進行晤談,協助解決問題、抒發情緒、自我探索。
➢臨床心理師:除了一般晤談,也針對長期心理狀態不佳、人格狀態較偏離常態的患者進行更深入的治療。有關腦部心智功能、精神疾病(精神分裂症、躁鬱症……)的心理衡鑑和治療,僅限臨床心理師可執行。
心理師為專業醫療人員,但不是醫生,所以不能開藥。通常以談話、藝術、遊戲等方式協助患者。必要時,心理師也會協助轉診身心科,以採取藥物治療。
一對一的心理諮商,是透過約 40 分鐘到 1 小時的對談,評估個案需求、情緒調節、人際關係……嘗試讓患者學會自我調適並給予建議,通常費用也較為高昂。
千萬不要諱疾忌醫!
一旦感受到自己的情緒、精神不穩定,有了「是否該看醫生」的疑惑,就可以用量表簡單評估。若有需要也應該積極求診,千萬不要抱持「心理/精神疾病=不正常」的錯誤刻板想法。依據需求選擇身心科或心理諮商,兩者沒有優劣之分,只要能夠協助自己,保持心理健康,就是最好的治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