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別囤積症,展開退休新生活

現在流行的「斷捨離」,讓你外在內在都變清爽!

近期掀起一股斷捨離風潮,即是「斷絕不需要的東西;捨去多餘的事物;脫離對物品的執著」,降低物慾,讓生活過得更簡單自然。

為什麼斷捨離會成為風潮呢?
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,有太多新興物品進入生活,在物極必反的情況下,人們開始追求更簡單、更輕鬆的生活方式,所以斷捨離不只是外部生活環境的改變,更是對自己心靈層面、生活模式的內部整理!


填補空巢期!囤積症的原因

囤積症常在退休老人身上看到,人從20歲開始工作,到65歲才退休,整整45年間的朝九晚五,退休後一時失去了生活重心,因此將情感寄託在收集的物品身上,藉由「購買」與「囤積」來填補心中的空缺。

此外,不只有囤積症才需要斷捨離,所有人都適用斷捨離的整理心法,透過整理來提升生活品質、揮別過去的自己,不只是外在環境變乾淨,心情也會覺得煥然一新!


囤積症會造成哪些情形呢?

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捨不得丟的東西,不過如果囤物過度嚴重很可能患上「囤積症」。因爲處於空巢期的退休者或獨居老人,容易將情緒投射在物品上,從中獲得控制及安全感。可以用以下三種情況來觀察家中長輩是否有囤積症狀:

1. 不斷收藏價值不高或沒用的物品,例如:傳單、過期發票、免費的衛生紙包、空罐等等,並且無法捨棄。

2. 收藏的物品已經影響生活空間,造成生活上的不便,甚至產生不衛生的環境。

3. 不肯或無法歸還借來的東西,對「借與送」之間的定義感到模糊。

*若因為中風、失智症等疾病,導致病人無法自理環境,則不算在囤積症範疇內。


打破「總有一天會用到」的想法,「斷捨離」讓生活變得更簡單!

1. 訂定明確目標:規定斷捨離的數量及時間,像是一天丟一樣東西,或許是一張過期發票、一個寶特瓶、一件舊衣服……隨便什麼都可以!雖然剛開始會有點困難,覺得每樣東西總有一天會用到,這時可以回想:「這件物品是什麼時候就存在的?」如果它好幾年前就存在,這幾年當中你都沒使用,代表你其實並不需要它。

2. 減少物品的存放空間:像是將紙箱折疊、實體相片掃描到手機中,縮小物品的體積,讓生活環境更寬敞整潔。

3. 保留用得上的數量即可:如塑膠袋、紙箱、橡皮筋、一次性餐具等等,許多人會收集來以備不時之需,但只要留下會用到的份量就好,此外,使用環保餐具、環保袋等也能減少一次性物品佔據空間,又能兼顧環保愛地球!

4. 為物品找到使用者:丟棄還能用的物品總覺得浪費,卻一直閒置在家中,這時就可以將物品轉贈給親友或環保團體,例如:家具類可以給政府的惜物網,舊衣物捐贈給流浪動物中心。


要如何幫助有囤積症患者?

.不強迫、慢慢來:不要以負面、否定的立場去對待囤積症患者,先了解他們囤積背後的原因,再從旁慢慢輔助,切記不可不經詢問就丟棄他們的物品,這樣做有可能造成反效果,甚至得不到諒解。

.尋求專業協助:囤積症也是一種心理疾病,所以要尋求醫師協助,改善心理狀態,才能從根本治療囤積症。
另外,最近的新興職業「整理師」,能到府服務,將原本髒亂的家化繁為簡,打理得舒適整潔,還會教導客戶整理的知識與辦法,也是整理家裡不錯的選擇。

.循序漸進:從比較不重要的東西開始整理,一步一步從旁輔助、引導。

退休後許多人會因為頓時失去生活重心,而感到沮喪、無所適從,但即使退休了也不能混沌過日子,培養才藝、挖掘興趣、持續學習、結交新朋友…

也可以趁機將家裡整理乾淨,給自己煥然一新的生活環境,你會發現不只是空間變清爽,原本心裡頭的迷茫、抑鬱,彷彿也跟著家中累積的垃圾一起被丟掉了一樣。

「斷捨離」對許多人而言不僅是清潔、整理居家環境,更是象徵著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,讓退休生活成為50後的新起點!

You May Also Like

心理好像生病了!要看精神科還是心理諮商?

4條路線CHILL玩臺中!──臺灣大道一日散策

說話

心直口快先不要!掌握說話的藝術,讓你溝通更順利

不出國就能體驗日式風情,拜訪臺灣老而美的日式建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