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不見的食物中毒該如何預防?

炎熱的天氣讓人選擇吃清爽的生食、涼拌菜,但如果沒有處理好食品衛生,就容易引發食物中毒,甚至引起併發症,如:敗血症、呼吸困難等等。
大部分的病毒與細菌活躍於5~50°C之間,放在室溫超過1小時的食物、一再加熱的剩菜剩飯,還有不夠衛生的烹煮環境及習慣,都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。


引發食物中毒的常見病菌種類及其他原因

其實不論天氣冷熱,若沒做好防範,都有引發食物中毒的可能性,引起食物中毒的種類分為:
病毒型
「諾羅病毒」
感染來源:飛沫、糞便、貝類
可能引發的症狀:噁心、嘔吐、發燒、腹瀉、頭痛、肌肉痠痛

感染型細菌
「沙門桿菌」
感染來源:常見於雞蛋外殼、肉類、乳製品
可能引發的症狀:噁心、嘔吐、發燒、腹瀉、血便

「腸炎弧菌」
感染來源:海鮮類
可能引發的症狀:噁心、嘔吐、發燒、腹瀉、頭痛、血便

「曲狀桿菌」
感染來源:豬、雞、牛等畜禽肉
可能引發的症狀:噁心、嘔吐、發燒、腹瀉、胃部痙攣

毒素型細菌:在食物中釋出毒素
「金黃色葡萄球菌」
感染來源:人的傷口及粘膜、動物化膿性傷口等處
可能引發的症狀:噁心、嘔吐、輕微發燒、腹瀉、食慾不振

「肉毒桿菌」
感染來源:土壤、肉類、加工食品、豆製品
可能引發的症狀: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、暈眩、全身無力

體內毒素型:進入人體後釋出毒素
「病原性大腸桿菌」
感染來源:人與動物的腸道或糞便
可能引發的症狀:噁心、嘔吐、發燒、腹瀉、腸胃炎


其他原因
「天然毒素」
感染來源:分為動物性,如魚貝類、河豚等,及植物性毒素,如有毒菇類、發芽的根莖類等
可能引發的症狀:噁心、嘔吐、神經麻痺、停止呼吸

「化學性中毒」
感染來源:重金屬、有毒的食品添加物
可能引發的症狀:肝腎等器官衰竭或病變


必懂!預防食物中毒5大重點


1. 保持乾淨、衛生的環境及烹飪習慣:
流理臺、冰箱都要定期清潔,且最好有專屬特定區域的抹布,如冰箱、流理臺、電器專用等等,避免交叉感染。
在烹飪前後,雙手都要洗淨,若有傷口,則要以防水貼布包紮好,避免食物透過傷口感染到葡萄球菌。

2. 生熟食分開:
準備生熟食各自專用的砧板、刀具,放在冰箱冷藏時,熟食放上層,生食放下層,避免生食的湯汁滴落到熟食中。

3. 良好的時間及保存溫度:
生食盡快烹煮,熟食盡快吃完,且不論是買回家或吃剩的食物,都要即時放入冰箱,才能抑制病菌生長,因為5~60°C是容易滋生細菌的溫度區間,在放涼的過程中,就有可能滋生細菌!
許多人認為熱菜立刻放入冰箱會折損冰箱壽命,但現在大部分的冰箱都能及時調節冷度,所以下次不要等涼了才放入冰箱,熟食食物溫度約60°C左右,摸起來不燙就可以放入冰箱啦

4. 高溫加熱後才食用:
食品要加熱到70°C以上,才能消滅大部分細菌,尤其海鮮類食品,最好能加熱至100°C,而湯汁類、水則要煮沸最好。
至於許多人在討論低溫烹煮的「舒肥」,會不會有食物中毒的疑慮呢?決定病菌能不能滋長的主要因素為「空間」、「時間」及「溫度」,舒肥的溫度大多在55~60度左右,已經接近70度的「巴士德滅菌期」,也就是所謂的「低溫消毒法」,再加上長時間的烹煮來消滅病菌,就能減少食物中毒的風險。

5. 減少食物中毒機會的習慣:
用餐前後洗手、在乾淨環境用餐,並盡量避免生食、外帶涼拌菜等選項,由於外帶的涼拌菜不知道店家在室溫下的放置時間,所以要盡量避免食用,建議親手製作儘速食用完畢,而在外食時也要注意用餐環境。


食物中毒後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?

・及時就醫,並遵從醫師處方與指示休養身體。
・清潔、消毒環境,某些導致食物中毒的病菌具傳染力,病患需要暫時與他人隔離,避免感染他人。
・適時補充營養、水分與電解質,要注意市售電解質飲料大多含糖量較高,不適合食物中毒患者飲用,建議詢問醫師或藥局適合的電解質飲品。
・找出食物中毒的可能原因,並避免未來再次發生。

You May Also Like

心理好像生病了!要看精神科還是心理諮商?

4條路線CHILL玩臺中!──臺灣大道一日散策

說話

心直口快先不要!掌握說話的藝術,讓你溝通更順利

不出國就能體驗日式風情,拜訪臺灣老而美的日式建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