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熱啊!夏日炎炎,不得輕忽的熱傷害

熬過寒冷冬天,準備迎接熱情夏季來襲,冬眠的戶外活動也該就此甦醒,展開上山下海的戶外社交之聚。夏天是旅遊旺季,但外出長時間處在高溫、炎炎艷陽照射下,人體的熱能與汗液較不易被散發出去,產熱遠遠大於散熱時,即可能引發熱傷害,提高命危風險。隨著溫室效應氣溫持續飆高下,熱傷害不可輕忽,帶您認識熱傷害,提高警覺,預防勝於治療!

常見的熱傷害種類(症狀輕→重)

1. 熱痙攣 (Heat cramps)
長時間處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工作或運動,體內水份流失過多,鈉、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,導致電解質不平衡,使得身體肌肉不自主收縮而造成痙攣疼痛,可以持續1到3分鐘,最長發生於大腿、手臂、肩部的肌肉。

2. 熱暈眩 (Heat syncope)
長時間站立在高溫環境中(如學校朝會、軍人),皮膚血管擴張會幫助散熱,但因久站血液回流不順,跑到其他周邊血管與四肢,造成短暫腦部血液不足,引起暫時性暈眩或暈厥。

3. 熱衰竭 (Heat exhaustion)
在高溫環境下大量排汗卻無補給足夠水份,身體產生脫水現象後,出現頭暈、頭痛、噁心、臉色蒼白、心跳加快等症狀,與熱中暑差異是體溫大多為正常,若體溫持續上升不儘快處理,就可能演變成熱中暑。

4. 熱中暑 (Heat stroke)
熱傷害最嚴重的症狀,又可分成兩種:
(1) 傳統型中暑 – 對於環境氣溫改變的適應力較弱,如老人、小孩、慢性疾病患者。
(2) 勞動型中暑 – 體內熱產生超過排熱所致,多發生於勞工、農夫、運動員等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下。

根據研究熱中暑死亡機率高達30%-80%,更容易引起相關病併發症。因身體中樞體溫調節失常、無法正常排汗,導致體內累積過多「熱」,出現體溫超過40°C、意識不清、頭暈、抽搐、休克等症狀,需立即就醫勿延遲治療,避免憾事發生。

 

六大熱傷害危險族群

 

註解1:尿劑物、精神疾病藥劑等,會抑制散熱功能。
註解2:長期曝曬高溫下,疏忽水份補充。
註解3:肥胖者脂肪容易產生熱量,阻擋體內散熱。

 

熱傷害處理步驟

 

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,躺平休息。

除去身上多餘的衣物、皮帶,保持呼吸順暢,再用濕毛巾或搧風幫助患者降溫。

給患者補充水分、電解質運動飲料,避免水份持續流失。

若5-10鐘內未恢復意識,或是有慢性病、中風病史的患者,務必立即就醫。

如何預防熱傷害

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預防熱傷害三要件:
1. 保持涼爽
▎衣著盡量寬鬆、吸汗、透氣。
▎在外儘可能待在通風良好或有空調的環境下。
▎盡量避免在11:00 – 14:00進行戶外活動。

2.補充水份
▎隨身攜帶礦泉水、運動飲料,適時補充水份,不可等到口渴才補。
(可詢問醫師應喝多少量為宜)
▎蔬果含水份、礦物質與維生素,每日補給適量蔬果。
▎ 少喝含酒精、高糖份飲料,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份。

3.提高警覺
▎檢查居家及工作場所空調相關設備是否運作正常,必要時開窗通風。
▎從事戶外工作、運動、旅遊或密閉空間工作者,隨時留意自己與身邊友人的身體狀況。
▎每日掌握天氣預報,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。
▎外出塗抹防曬並隨身攜帶薄外套、帽子、陽傘、太陽眼鏡等遮陽物品。

 

提早預防,牢記「保持涼爽、補充水份、提高警覺」三要訣。若當您發現身體疑似出現以上熱傷害徵兆時,請務必迅速遠離高溫環境,立即補充水份或電解質飲料,並安排就醫。

You May Also Like

心理好像生病了!要看精神科還是心理諮商?

4條路線CHILL玩臺中!──臺灣大道一日散策

說話

心直口快先不要!掌握說話的藝術,讓你溝通更順利

不出國就能體驗日式風情,拜訪臺灣老而美的日式建築!